close



 

 

每週五下山途中兒子總會拿出他的陶笛吹奏他學過的每首曲目。他吹的怡然忘我,有天妹妹忍不住冒出一句:[哥哥好厲害唷!媽媽我可不可以也學陶笛?]我說:[好呀!過幾天我請學校的陶笛老師幫你買隻12孔陶笛,你再拜託哥哥教你好了。]

 

隔沒多久,妹妹拿到了陶笛便央求哥哥開始教她,我開著車便聽見後座的哥哥一直要求妹妹的指法和音準,而妹妹的小手握不住陶笛小孔加上吹不準音色,哥哥逐漸失去耐心而發火,妹妹委屈低頭不語....。

 

我心疼挫折的妹妹,便對哥哥說:[妹妹沒有學過樂器,不像你從幼稚園就開始上兒童音樂班玩打擊樂器和鋼琴,妹妹當然不懂樂譜音階,自然不易抓對音準,所以你要有點耐心好好教她,不要要求這麼高;態度這麼強硬。]

 

不料哥哥反駁我一句:[媽媽妳以前教我彈鋼琴的時候還不是一樣很嚴格,而且我彈錯太多次還會處罰我,為什麼我教妹妹就不能這樣要求嚴格呢?]

 

這句話說的讓我啞口無言!

 

是呀!是我錯誤的身教示範。記得兒子學鋼琴的歷程是我們親子關係破壞的開始,每次練琴都在不愉快的氣氛下結束。對兒子的期望使我開始無止盡的嚴格督促並堅定的執行著,要求他盡力表現到最好,這一切牽動他的情緒,讓他原本單純愛音樂的好心情破壞殆盡.只剩彼此緊張情緒逐漸升高,為了找回他的學習樂趣,思考再三後決定放手,決心"易子而教",還他一顆享受音樂美好愉悅的心。

 

 

 

事後檢討自己,忘了"聆聽孩子心聲"去了解他所要的,也忘了在自己學琴階段都是自動自發練琴,父母從來沒有嘮叨過一句。

 

他們讓我"自在的伸展!"

 

 

 

不論我學鋼琴古箏或玩其他樂器,我只知我所做的不過是在"愉悅自己",而不是為彈琴而彈琴。

 

 

 

我更忘了自身在古典及爵士鋼琴學琴過程的六七個老師當中,有一位教巴哈的老師因每次要求我在輕巧的琴鍵上彈出古代"大鍵琴"的觸感而讓我挫敗連連。老師不管曲子的流暢度,她要求的是情感表達,也因我呈現不出她設立的目標,最後讓我主動投降請求更換老師以結束學琴的黑暗期。

 

 

 

前幾天汽車送場維修,在等待期間和開保養廠的學生家長閒聊,我讚歎這位用心的媽媽,她每週不辭辛勞長途跋涉開車送孩子下山學琴,幾年來不曾間斷的堅持,其毅力叫人不得不佩服﹗而更令人為之動容的是她對孩子學琴練琴過程只有讚美和鼓勵,她說:因不懂音樂所以孩子彈的好壞她都聽不懂也無法糾正,她只負責做"啦啦隊"的工作在旁支持陪伴加油打氣,不斷的對孩子說:你好棒唷!你彈的真好聽!在她優雅的氣質下有對溫柔的眼神讓我無地自容...。

 

 

 

反思自己的權威管控和貪婪的要求而遺忘了:當初答應讓孩子學琴本意是為了藉音樂的自然陶冶讓孩子心靈柔軟,在演奏過程肯定自己,也有個紓發情緒管道使之快樂成長,讓他徜徉音樂殿堂裡,繼而在迷人的音樂國度中享受優遊自在的那種絕佳樂趣。

 

 

 

每回兒子下山就迫不及待把新學的陶笛曲目一首首吹奏給外婆聽,外婆都會稱讚他愈吹愈好了!兒子得意洋洋的告訴外婆:下次他如果學新曲子再吹給外婆聽。看著兒子神采飛揚的含笑表情,使我想起了有句諺語說:[花總是朝著向陽的方向綻放,孩子總是朝著被肯定的方向發展。]

 

 

 

前幾天姪女芳綺吹著長笛搭配著雲潔的直笛和兒子的陶笛,三人快樂的合奏著,媽媽忍不住頻頻稱讚它們的合諧,女兒轉身問:[外婆你會樂器嗎?]外婆答:[會呀!我小時候是直笛隊的,只是久沒練習就不怎麼順暢].她語重心長的說:[學樂器要真心喜歡才能持久!]

 

 

 

想起某次爸媽旅行回來曾買了隻小笛子說要送給小孫女玩,媽媽還自顧自的吹奏起來,我還向她抱怨:[怎沒早點告訴我您會直笛,否則我小時候就不用當那個"濫竽充數"的吹笛手了。]幸好,後來我也學了直笛和陶笛。轉身向女兒說:[妹妹!下次媽媽教你吹陶笛,你就可以加進來哥哥姊姊的演奏行列了!]女兒充滿期待的眼神問:[真的可以嗎?!]我點點頭肯定的回答:[當然啦!]她開心的抱著我猛親邊說:[耶,謝謝媽媽!!]

 

 

 

看著女兒歡心表情,心中浮起了昨夜看的書[在愛裡相遇](作者:蔡穎卿)書封面寫著:[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心想我是該修正我設立的標準,管控好情緒,在教孩子樂器時,不要當神經緊繃不斷挑毛病的"糾察隊";改當鼓舞人心提振精神的"啦啦隊"。

 

有了教兒子失敗的前車之鑑,提點自己:不要"腐蝕"了孩子單純的學習熱情!!

 

像校園推動的那首品格歌歌詞[有種幸福叫做年輕]:

 

我們很確定 做對的事情 不要留下遺憾的 人生風景...

 

做對的事情 讓青春一路微笑 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孟涵心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