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瑞莎修女說:「愛的種子,必須親手播出,而且每次一粒!」

洪蘭:[悅讀是閱讀的開始.][在關鍵時刻,你比別人多一點知識,多一分靈感,就可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星期六下午輪到我到圖書館當志工老師去說故事帶活動,卻發現了一個怪現象:以往聽故事族群的年齡層大約在3-9歲居多,怎麼接連幾次跑來了一些國小高年級和國中生況且還是即將升高中的國三生,讓我納悶極了?!圖書館員幫我解開空調和投影機設定鎖時笑瞇瞇的對我說:孟涵老師你有很多粉絲唷!由於好奇心驅使我問這些國中學生來聽故事的動機為何?有人說是想回味小時候聽故事的感覺,有人想來跟我學美勞,有人說是好奇跟著同學來湊熱鬧看看這活動到底在做什麼?眼看這麼大的年齡層落差最小的只有兩歲多,大部分是一些幼稚園階段的小朋友,這下真考倒我啦!故事如何說起才好呢?擔心太難的故事內容小小孩聽不懂;太簡單的大孩子大概不會有興趣,難以面面俱到真是傷腦筋呀!美勞活動不是問題,小小孩有父母可以從旁協助,大孩子經我解說指導都可以獨立完成,故事方面該如何取捨呢?最後決定讓他們自己選書表決後我再來講。他們選了一本逗趣的繪本:[傻鵝皮杜妮]書中敘述充滿傻氣的皮杜妮,脖子拉的很長嚴肅又驕傲的模樣,著實教人覺得好笑,有天在河邊撿到一本書,她想起曾聽過農場主人告訴他的小兒子說:「有書又愛書的人,就有智慧」以為有書就會變聰明,如此一來農場朋友就不敢再叫她傻鵝皮杜妮了!自認聰明有智慧的皮杜妮在闖了許多禍讓動物朋友都受了傷之後總算得到教訓,她終於知道:[把書夾在翅膀下是不夠的,還得把它裝進腦袋裡才行啊!]

繪本或許內容簡單淺顯,但書的內容要能融會貫通或溫故知新才能引起共鳴內化成有用的知識吧! 一如兒子國語課本內的那首詩


 宋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親子天下雜誌極力推廣閱讀活動,推起了[晨讀十分鐘]活動有許多學校熱烈響應。而近來廣受注目熱切討論的重慶南路實體書店逐漸沒落,讓我想起915聯合報副刊文章週末書房[每個地方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故事]:回顧這幾年出版業的近況,閱讀人口的急速下降,出版社一方面想搶奪僅存的閱讀人口,一方面又要降低出版成本,藉以度過出版業的寒冬,因此引進國外小說的熱潮而影響了本土作家投入創作的意願。前幾天聯合報有個書評人提及重慶南路書街的沒落因為每家書局失去自己的特色文化,商業行銷使得每家書店書局賣的書籍都一樣,失去自己的獨特風格。過去公車上經常可見人手一書的光景到現在人手一機低頭族的轉變,也難怪台灣閱讀評比敬陪末座了!

李偉文在[網路訊息搜尋與閱讀書本的差異]文內說到:

「不管是用什麼媒介,只要經過處理的書,都有成本,除了作者憚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的編輯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然後才會出版發行,基本上是有構架、有層次、有基本想法與目標,即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發行,都會有特別的獨特想法與架構。

當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到尾,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這樣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裏,形成有意義的了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了解,網路上搜尋到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儘沒有幫助,浪費時間之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有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就感慨,現在學生所交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是卻抓不到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是要他們回答什麼?換句話說,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但是其實沒有真正的收獲與了解。

當然,網路搜尋最大好處是當我們很明確地知道想找什麼資料時,幫助最大,以前可能要耗費數周埋在圖書館與積滿灰塵的古老文獻或期刊奮鬥,現在可以舒舒服服且很省時間的透過各種網路的資料庫找到答案。但是這前提是我們知道要找什麼,知道該提出什麼問題時,我們都知道,對一門知識沒有徹底瞭解,很難提出有意義的好問題。

資深出版人詹宏志就曾比喻:「internet就像是一本非常大又豐富的書,有一萬頁,但是沒有編碼又散落一地,沒有好的訓練,網路的幫助其實很小,只會讓人迷失。」真正要透過網路做學問,需要高階的訓練(與利用網路購物或查那裏有好吃的餐廳這種低階的使用需求完全是不同的),這些訓練必須從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本來建立,沒有捷徑可以走。

網路上的訊息你可以找得到的,別人也可以找得到,真的能讓我們勝出的重要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介定這些訊息之間的關係,如何用自己的想像與專業知識去利用這些訊息,因此,還是要一步一腳印的從書本閱讀起吧!」

李偉文:「隨著孩子年紀愈大,外在其他事物的誘惑或功課學習上的壓力愈來愈大,甚至在不斷補習與考試之下,孩子根本就喪失了閱讀的熱情。或者有些學校在刻意推動的閱讀運動中,因為以學習單的書寫形成一種評比的指標,反而喪失了閱讀中無所為而為的樂趣。一些企業或基金會所推動的閱讀活動,到最後也往往流於活動,而喪失了閱讀的本質,那種一個人沈醉於書中,獨自於天地間往來的個人心靈冒險。」

作家波赫士曾說:「想像天堂是書房的形狀。」不只如此,一個人只要擁有了書房,就是世上最強的人,誰也打不倒,正如同余秋雨所說的:「有一個書房,人生就有了迴旋的餘地。」

心理專家說過,一個最好的品格教材,不是八股的文章、勸告式的教條,而是一個真正打動人心的故事。當我們的右腦受到感動時,我們的品格修養才會被觸動、陶冶,是非善惡才能建立。而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為動人的故事。我想,閱讀過後,每個孩子在無形中,心中的良善都會被觸動,這比什麼樣的諄諄教誨都要來得有效。

選書,合胃口最重要!

我常覺得,小朋友沒有不愛看書的。只要選對了合胃口的書,孩子就能被吸引,順利進入書的世界。

替孩子選書時,除了要考量年齡、性別,也要考量孩子的愛好:喜歡昆蟲動物的孩子,不妨給他選一本以動物為主角的好書;喜歡冒險犯難的孩子,充滿幻想的科幻小說肯定最為吸引他;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少女,一本少女情懷總是詩的小說可以滿足她的需要,加上一本真實的生理教育書籍也很不錯。

除了投其所好、吸引孩子願意閱讀,一本好書還應具有優美細膩的文字,正面客觀的敘事觀點,與「感動人心」的深沉力量。好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陶冶人的品格,最重要的就是能帶給人「感動」。所以,與其選擇八股的說教故事,不如一部能夠貼近少年生活、體驗其青春期內心,或是開拓其視野的作品,將有更深遠的效果。

晚上Candy老師打電話來找我,女兒先接了電話兩人在電話那頭不知在聊什麼?後來換我接手,Candy老師就問:「我剛剛問你家女兒家妤”妳剛剛在做什麼事呀?”她回答正在讀[老人與海]這本書,真讓我嚇了一跳!Candy老師問我:這本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類的書籍依你女兒這小小年紀看的懂嗎?我說:小孩從小學三年級換了一個新班導就開始被要求讀世界名人傳記和世界名著,一週更換一本,所以全班小朋友早已是訓練有素的愛閱者,再加上我家買的書籍和圖書館借來的,一年下來真的讀了不算少的書,光是一個暑假:海蒂、柳林風聲、木馬屠城記、亞瑟王、鐘樓怪人、孤星淚…這類書籍就讀超過五十本,以量取勝還算不上精選。

暑假期間姪女雲潔學校規定要寫讀書心得,偏偏我哥幫他挑的書目她都嫌困難不想看,我這個姑姑熱心的推薦她閱讀妹妹現在讀的世界名著卻被老哥一口否決掉了!雲潔哭喪著臉向我討救兵,我幫腔的說:這些世界名著很好看,為何不讓她閱讀?哥哥回答雲潔今年升上國中了怎可以還讀兒童版的世界名著?我說書籍版本優劣固有不同等級,但我推薦這套書不過是加了插圖藉以美化版面內容吸引小孩的閱讀興趣和原著沒有什麼不同,可是哥哥還是選擇其他作家散文書籍不採納我的建議我也愛莫能助。

或許哥哥的看法和李偉文那篇:[該如何閱讀經典名著?]雷同吧?

李偉文和他雙胞胎女兒AB寶交換日記[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

有人說,經典具有豐富性與恒久性,它能碰觸到人類各種永恒且終極的問題。因為古今中外能夠被稱為「經典」的作品,都歷經時代的考驗,經過無數人的研讀與討論,而經典所關注的問題與提出的看法,也常常對時代的潮流與演變有巨大的影響,因此也可追索出不同時代的文化氛圍與深度。


傑出的出版人 郝明義 先生就曾這麼比方:「當代作品提供給人們的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財富來源,而經典是個存摺,它提供給我們不是馬上使用的鈔票,它可能是個金元寶或金錠子,雖需多一道手續提取,卻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些道理我都同意,但是我卻不贊成讓幼稚園或小學生看世界名著,因為一本書能夠成為世界名著,起碼要符合幾個條件,第一它是古代的,第二它可能是外國的,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對於古代的歷史背景,各國的風土民情完全不懂,我不太認為孩子精神上能進入名著所描述的世界,而且世界名著所關心的主題大概都是大人關心的,比如愛情、生死永恒,或者正義、背叛、人性試煉….等等,我相信孩子也無法體會。

再加上為了給小孩子看,這些世界名著就必須改寫成非常簡單,甚至只剩下故事大綱。故事大綱沒有感情,也沒有氣氛的蘊醞,不可能感動人,也不會引人深思,簡直是糟踏了世界名著。我覺得世界名著閱讀的方法應該是像你們一樣,已經喜歡閱讀,已經進入閱讀的美好世界之後,到了高中或大學,再自己去尋找世界名著的原版(或全文翻譯版)來看,才能領略到世界名著真正的精髓。

至於如何讓一個人進入閱讀世界?就像過去幾年我推薦給你們看的書,作者也許是當代人,用的是你們熟悉或能理解的景物或語彙來舖陳故事,故事的主題也是孩子正在關心的主題,當一個人困惑已久的問題能從閱讀中獲得答案,甚至徬徨的心情也因為閱讀而有了被理解被撫慰的可能時,才會迷上閱讀,進入閱讀的世界。

不管是書本或電影,在這個時代都可以算是閱讀,我總是認為,一個喜歡閱讀的人,是最有福氣的人,不管外在世界如何變化,競爭多麼激烈,我們或許成功或許失敗,無論是非常幸運或非常倒楣,只要我們能夠從閱讀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會使我們安心而自在,換句話說,舉世滔滔中,閱讀是使我們得以身心安頓之所在。


◆要怎麼幫孩子選書?


「有趣的」優先考量,世界名著等愛上閱讀之後再看!


許多家長在幫孩子挑選書時,不知不覺都會以大人的角度選擇一些主題正確,比較「有價值」或是內容豐富知識蘊含量比較高的書,這些大人喜歡的書,孩子不一定喜歡,假如孩子以為所有的書就是這麼「無趣」的話,他們很快就會對書退避三舍,逃遁至電腦遊戲充滿聲光刺激的影像世界裡了。

也有的師長不知該推薦孩子看什麼書,認為看世界名著準沒錯,結果我看到許多孩子書架上全都是世界名著的精簡版。

沒錯,世界經典名著具有其豐富性,它能碰觸到人類各種恒久且終極的問題,值得人反覆閱讀。這些看法我完全同意,不過一本書要成為世界名著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它必須歷經時代的考驗與篩選,因此經典通常是古代的;第二,既然是世界名著,那麼它大都也是外國的故事。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瞭解書中描繪的時代背景也無法體會那個時代的情景與氛圍,同時孩子對於那個國家的典章制度風土民情完全不懂之下,也很不容易進入書的情境。

另外更麻煩的是,通常世界名著是為大人所寫的,所以書裡所關心的主題,如人性掙扎,善惡兩難,愛情考驗……等等,或許不是現階段孩子所關心的,再加上世界名著都是大部頭巨著,要變成兒童讀物,就只能簡化再簡化,最後變成一本毫無情感的故事大綱,一本書能吸引我們,感動我們的,絕不是劇情摘要,而是透過綿密的文字所堆疊出的張力,舖陳出的氣氛,還有精采的對話……如果只看簡要本(節選本),世界名著原先具備的所有的優點全都不見了!

因此,除非是取材世界名著的架構或一小部分,然後完全改寫或重新創作,不然我反對讓孩子看世界名著的簡要版。

世界名著最好的閱讀時機應該是已經變成熱愛閱讀的文藝青年之後,經由大量閱讀,已經形成自己的選擇標準,建構出自己的閱讀品味時,自發性地依據對自我內在的探索而去找世界名著的全文本來看。

當大人太急著推銷經典名著時,會揠苗助長,適得其反。因為許多生命體會必須經過歲月的歷練才能豁然開朗,這些名著中所蘊含的智慧之光,是來自真實生活心得的整理,以孩子非常簡單的生活經驗當然是無法領會,只會覺得很枯橾,很無聊。

◆生命教育要能真的感動孩子:

針對年齡,選擇有情境、能解決孩子疑惑的書

我覺得大人應該推薦當代作家專門為孩子所寫的故事,他們會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能夠體會的情境,再加上題材是現代孩子所關心的問題。

孩子從來不是無憂無慮,他們感應敏銳,充滿困惑。但表達能力是後天的,還沒有受過訓練。這時如果讀到一本進入他生命困境的書,想想看他會如何興奮?怎樣感動?當孩子可以從書中找到他們困惑已久的問題,他們徬徨不安的心也能從故事中被理解被撫慰,有著可以投射進去的情境,讓他們感受主角的困境,認同他的選擇,並且一起去歷練。孩子不只能從此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進入閱讀最美好的世界,這還是進行生命教育最有效果的方式。

只要讓孩子看精采的故事,故事寫得好,即便像《哈利波特》厚厚七、八百頁純文字的書,連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也能廢寢忘食的閱讀。

近這些年,教育界開始著重「生命教育」,因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能使學生「感動」,生命教育決不是知識上的教導或死板板的道德教訓。

我相信當孩子在看了精采的故事後,有了「啊!」一聲的感慨,這個驚嘆,就是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就是對舊的經驗的重新詮釋,對已經熟悉的事件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不同的理解。

楊茂秀教授認為這就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智慧,而且當學習成長過程一點故事都沒有的話,那學習一定是很緩慢,很蒼白。

或許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是如果它感動了我們,它就會跟我們的生命編織在一起。

與孩子一起閱讀,或許可以與孩子們的成長經驗有共鳴的機會。

兒童文學作家王文華曾說:「好的傳記,能把主角的人生重新再現,觀看主角人物的角度,也不會一味偏頗吹捧或醜化;而能用客觀的視野,為小讀者重現當年的世界,把主角生活其間的故事,搬到讀者眼前,讓讀者與主角同悲同喜,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感受主角下定決心時考慮的依據。讀這樣的傳記,就像在看一部歷史電影,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傳記不同於其他的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的一生。人生必然要面對挑戰與困境,有的乍讀起來乏味,必須細細品味才能有所體會。只要師長多花點時間,孩子們就能認識一位生命的好導師。可見,花時間想方法來引導孩子,絕對是必要的投資。」

李偉文:要讓孩子主動閱讀,能否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最重要。

方法是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先挑選適合她們程度的不同種類或領域的書(可以先向圖書館借),偶爾加入一些比她們現在程度要難一點的書混在裡面,讓她們自由閱讀。若是她們對某一類有興趣,再因勢利導、乘勝追擊。一方面保持她們閱讀的興趣,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提供她們多元接觸的機會。

所謂因勢利導,有可能是孩子參加過某些活動,接觸什麼機構或課程,或者是老師上課提到,或者在家裏看的電影裏相關的國家或主題…,孩子已被引起強烈的好奇心時,順勢介紹相關的書籍給她們看。這種隨機,其實並不是隨便,誠如作家張讓所說的:「在每一個階段,我們讀到的就是我們自身,或是我們將會成為的那種人,或者欲望。」


突然想起還沒問Candy老師來電的用意,她笑笑的說在讀者文摘看到了一則有趣的笑話想到要來和我分享免得明天到學校又忘了此事,趁著現在還記得趕緊打電話說給我聽。我聽了哈哈大笑,她在電話那頭開心的說要謝謝我!我納悶的問為何要謝謝我呢?她說她每次讀了哪篇小說短文覺得好看就迫不及待要將書借給我看,想分享其中感動給我與我同樂,然後聽我說說我的讀後心得感想,也只有我和姚老師、黃老師三個人不論她說了什麼笑話我們都會哈哈大笑毫不做作,這種知音讓她心裡喜悅忍不住要感謝我們懂得。

這句”懂得”讓我想起張愛玲小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一如陶大偉生前最後給張小燕的簡訊,寫著:感謝小燕,朋友年輕時交的是熱血,中年交的是感覺,交到老的時候是知心,血會冷卻,感性會淡,心中的感覺只有昇華。」

感謝人生中的知音和美好的閱讀時光,像翩翩飛舞美麗的花蝴蝶停駐在心尖上,讓我享受那份甜美芬芳與感動---久久不忘!


李偉文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11/08/18/85656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孟涵心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