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蕙在聯合報名人堂發表一篇【在充滿偏見的教育下】:「我們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形塑出集體的偏見,譬如:學生的要務就是讀書,不要貪玩。而所謂的”貪玩”可能是在球場上騁馳、或者迷於下棋、組織樂團、看連環漫畫….凡是跟文字書本無關的活動,都被歸類為不正經的活動;這叫”貴書本、輕人生”的偏見。」「在考試的壓力下,書本成為學生的緊箍咒,家長擔心一旦緊箍咒鬆了,孩子就會像孫悟空一樣,翻出學測的藩籬外。考試到了,百事盡皆可廢。」

放學散步回家途中,兒子突然聊起:「星期三的課後照顧班整個高年級只有五人報名;還有學校課後社團只有他參加最多項,他選擇了圍棋、跆拳道和陶笛,同學幾乎都沒人報名。」我很納悶:「高年級超過四百多位學生怎麼只有五人參加課後照顧?那其他人都做什麼安排活動去了?」兒子說:「我同學都補習去了,補英文、數學、珠心算…還有一大堆人到安親班,只有我還在上圍棋吹陶笛。」我問:「那你想要放棄社團嗎?」兒子搖搖頭回答:「表妹小草莓才幼稚園中班就能和舅舅下圍棋,我和妹妹一起學棋藝回家也能和舅舅他們對奕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放棄?!」我問:「你不是最愛到圖書館看書、借書,不用勉強自己上不喜歡的才藝社團課,你有選擇權,現在退選還來得及唷!」兒子一逕搖頭表示:「這就是我選擇的,媽媽就不用再擔心了!」

晚上帶兒子去理頭髮,熟識的老闆娘和我打過招呼後請我們稍候一下,因為旁邊有兩個小男孩趕著要去上補習班。小男孩一離去,老闆娘搖搖頭詢問我意見:「老師你來說說看,才小一小二就開始補習,真的有這種必要嗎?我看是越補越大洞唷!這附近的補習班越開越多家,上課內容不外是老師課堂的複習和紙筆測驗比重增加而已,又不是課外常識補充,這樣的補習有意義嗎?人家我兩個小孩沒補過習還不是照樣上一流大學!」我笑著稱讚老闆娘:「教子有方!」老闆娘得意的停住了話題。

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的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

我和孩子這麼悠哉的過生活;沒壓力地享受快樂的童年,會不會成為最沒競爭力的學子呢?

暑假期間,女兒要背會老師規定的十首唐詩,可是一直背不好其中兩首,愁眉苦臉直說好難,兒子過去看了一眼對妹妹說:「我來幫你,這首很簡單的!」我在廚房做菜忙碌著,兒子把他最熟悉的三國演義部分內容解釋給女兒聽,不到三分鐘女兒就把全部的詩給完整背下來了。女兒迫不及待衝進廚房唸給我聽:《八陣圖》(唐)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同時還把詩完整的解說了一遍,我親了女兒一下稱讚她解釋的真好!她不好意思的說:「是哥哥解釋過我才懂,聽故事背唐詩容易多了。」我對兒子說:「多虧你讀了很多的三國演義才能說故事給妹妹聽,你好厲害!」兒子撒嬌的說::「那媽媽妳也要送我一個親親抱抱才行!」抱著親了他一下,他高興的跑走了,邊跑邊問妹妹:「你還有沒有不會的唐詩,哥哥可以教你唷!」

前兩天坐在客廳看書,書裡提到中國四大美女的相關內容,耳邊不時傳來家人看電視的聲音,劇情裡頭正好有人對著萬里長城哭泣著,我放下手中的書轉問兩個孩子:「你們猜電視裡那個在長城前哭的很傷心的人是誰?」兒子女兒一時聯想不起來,我提示:「哭倒萬里長城的人呀!」兩人馬上答:「孟姜女。」我還來不及公佈答案女兒就搶著說:「對呀!我們怎麼沒想到媽媽以前放中國童話故事(幼福出版)裡面就有提到孟姜女為了給丈夫萬杞良送寒衣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內容呢?」女兒央求我再把孟姜女的故事說一遍給他們聽,我搖搖頭指著我手中的書說:「換一個西施和王昭君的故事可以嗎?」他們反對的說::【東施效顰】早就聽過了,我回答:「別緊張,不是要講這個典故。」兩人在我身旁坐下聽我粗略把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典故說了一遍,兩人聽完典故各自抱著書一旁閱讀去了!我拿起女兒聯絡簿簽名,才發現聯絡簿上頭正有一欄寫著:成語【沉魚落雁】解釋….,轉頭指給女兒看,女兒直呼:我怎麼沒發現?我問:這個巧合,讓你們多聽了一個故事你感覺如何?兒子在旁冒出一句:Lucky啦! 話一說完逗的我們都笑了。

 剎那間我彷彿感受到了林語堂在清風徐徐吹來的庭院中說著:「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好個”不亦快哉”呀!

 (附註):

 一般來說,大都認為「沉魚落雁」是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嬙是越王的嬖妾,與西施齊名;麗姬又稱驪姬,為晉國之寵嬪。李商隱的詩作〈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曾描述麗姬之美:「鄒顛蓐發軟,麗姬眉黛濃。」根據成玄英的解釋,莊子這段〈齊物論〉原是言人之所美,魚鳥糜鹿不知其美,以明凡夫愚迷,妄生憎愛,世間固無真是非也。後來流傳的傳奇小說,反而將沈魚落雁用為形容美人之辭。但後人認為唐人宋之問〈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沉荷花。」才是傳奇小說中沉魚落雁的由來。

 宋之問〈浣紗篇〉形容的美女,是春秋時代越國的女子西施。傳說西施在溪邊浣紗,溪水倒映著她婀娜多姿的身影,美麗動人,連溪水中的游魚看了都忘了游水,結果魚兒竟然慢慢地沈到水底。當地人見此狀無不嘖嘖稱奇,就送給西施「沉魚」的美號。

 至於「落雁」,有人認為指的是 王昭 君,據說,漢代的 王昭 君被迫與單于成婚,身處北方大漠的 王昭 君,每每見到雁群南飛,便想起南方漢土,觸景生情的彈起思鄉琴音。不料,飛雁聽到了 王昭 君的憂傷琴聲,竟忘了拍振翅膀而跌落到地上。

 「閉月羞花」這句成語,主要出自兩個典故,一是《文選》曹植〈洛神賦〉:「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一是李白〈西施詩〉:「秀月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據說,曹植的〈洛神賦〉是描述他愛戀的嫂子甄宓。甄宓原是袁熙的妻子,在官渡之戰後,為曹操所虜獲,曾引起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相互爭愛,後嫁給曹丕,然父子兄弟間,因而感情破裂,傳聞情滅的曹植,在郭皇后毒害甄宓香消玉殞後,於洛水河畔寫下這篇驚天地、泣鬼神的傳世佳作。

 也有人將閉月的典故指向貂嬋。貂嬋是漢獻帝大臣王允的歌妓。根據《三國演義》所描述,貂嬋在花園拜月時,忽然一陣清風,吹來一片雲,把明月給遮住了。王允暗中窺看,藉機渲染讓外人聽見:「貂嬋比月亮還要美,月亮都比不過她,因而躲在雲後面去了。」也就這樣吸引了當時朝中兩大亂臣董卓跟呂布的注意,進而施以美人計,離間董呂二人,讓呂布因貂嬋而殺董卓。

 民間傳頌,「羞花」乃是指貴妃楊玉環。楊玉環被唐明皇選入後宮之後,據說,有一次楊玉環在花園中遊玩賞花,無意間觸碰了含羞草,含羞草立刻合起了葉子,宮女們見此狀,無不讚嘆楊玉環之美足以「羞花」。當然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唐明皇的耳中,引發皇帝的注意與愛憐,自此以後,楊貴妃便集寵愛於一身,讓六宮粉黛無顏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孟涵心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